党建工作
  • 党建学习
  • 业务学习

第一视点|作风建设必须抓常抓细抓长

发布时间:[2025年04月22日]    阅读次数: []

第一视点|作风建设必须抓常抓细抓长

浙江学习平台

2025-04-21

仲春时节气象新,清明过后更景明。

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地方考察时强调,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是今年党建工作的重点任务;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自觉增强学习教育的责任感紧迫感,进一步吃透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

念兹在兹,躬行不辍。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就高度重视作风建设,不但身体力行抓作风,还持之以恒地建立完善一系列改进作风的制度。

2005年9月,在习近平同志的要求下,浙江省委就切实加强省委常委自身建设、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作出十项规定,从建立完善联系点制度、减少会议、精简文件、改进新闻报道、简化接待、减少应酬等十个方面立规矩、明行止。

这是深邃的考量,洞悉浙江破解“成长的烦恼”的党建之需;这是高远的谋略,把准以优良党风带动社风民风的发展之要。

从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制定的十项规定,到党的十八大后中央八项规定,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引领浙江一任接着一任干,从小处着手、在严上要求,不断取得作风建设新进展新成效。

“关键是要立规矩、讲规矩、守规矩”

历史在回望中更显意味深长。

2002年10月12日,习近平同志到浙江工作的第一天,就在全省领导干部会议上作出承诺,勤政廉洁,做克己奉公、端正党风和政风的带头人。

2007年3月25日,在浙江工作的最后一天,习近平同志发表《之江新语》专栏文章《追求“慎独”的高境界》,谆谆嘱咐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在私底下、无人时、细微处,更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始终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

一“始”一“终”,彰显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鲜明品格。

跨入新世纪的浙江,经济总量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四,城乡居民收入名列全国各省区第一。但同时,一系列长期积累及新出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亟待解决。特别是一些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现象,铺张浪费、豪华奢侈作风,多多少少都有表现。

习近平同志敏锐觉察到了这些问题。

“坚决抵制跑官要官,坚决拒收钱物,坚决反对以权谋私,带头坚持‘两个务必’,带头遵纪守法,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2004年7月15日,浙江省委召开全省深入学习贯彻两个《条例》、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电视电话会议,习近平同志代表浙江省委常委,向全省人民公开作出六项廉政承诺。

次月,在习近平同志的推动下,省机关效能建设“四条禁令”出台。

作风建设抓什么、怎么抓?习近平同志调研考察的足迹遍布浙江11个市和90个县(市、区),一路看、一路听,思考谋划浙江发展战略的同时,积极探寻破题之道。

谋定而后动。一项事关浙江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和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计的重要部署,水到渠成。

2005年9月2日《浙江日报》头版,浙江省委常委带头转变工作作风,作出十项规定的报道公之于众——

坚持基层联系点制度;完善领导下访约访制度;健全与省级民主党派和工商联的联系制度;建立领导作形势报告制度;从严控制会议数量和规模;精简文件;减少会议和活动的新闻报道,按有关规定严格控制报道篇幅;不干预新闻单位的报道安排;轻车简从,严格控制随从人员和车辆,不搞层层陪同;减少应酬活动。

这十项规定,正是习近平同志亲自谋划并制定的。

习近平同志指出,各项制度制定了,就要立说立行、严格执行,不能说在嘴上,挂在墙上,写在纸上,把制度当“稻草人”摆设,而应落实到实际行动上,体现在具体工作中。仅2005年,全省共查办效能投诉12583件,处理机关工作人员3039人次。

立规矩、讲规矩、守规矩。在习近平同志亲自推动下,严的理念、严的标准上升为纪律规矩,制度优势切实转化为治理效能。

这些年来,浙江持续推动完善公务接待、公务用车、饭局聚会、亲清政商交往等方面的制度规范并严格执行,以建章立制促长效长治。

之江大地,兴起激浊扬清的风气之变。

“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

十项规定第一条,“坚持基层联系点制度”。淳安县是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时的联系点。他曾多次来到枫树岭镇下姜村实地考察,每次都进农户、到田头、听民声,将其称为自己“了解省委决策在基层落实进展和检验成效的窗口”。

以上率下,成风化人。在淳安县王阜乡胡家坪村,新型帮共体为村民津津乐道。帮共体成立于4年前,当时的发展“老大难”胡家坪村,迎来一个发展契机:滨江集团投资实施村庄公益改造计划。但抓不抓得住机遇,关键在行动,关键靠作风。县里设立由县委副书记负责的专班,形成政府、企业、村一体的新型帮共体。项目、用地、资金,各项工作原本按计划推进,而此时,胡家坪与金家岙两个相邻村提出,希望建一条跨村路,解决“村近路不近”困境。这个“加法”做不做?“群众都看着呢,我们要把好作风亮出来!”专班干部围绕道路怎么建、谁来建等问题,进村入户察实情、问需求、听意见,最终拍板:这条路,要修!帮共体协同配合,现场办公,落实施工。最近,一个好消息让村民奔走相告:新路计划在今年汛期后竣工,两村间车程从40分钟缩短到10分钟。

从路之变到村之变,胡家坪村建起了高端农文旅综合体,走上旅游康养产业发展路。2021年至今,村民人均收入翻了近一番,村年集体经营性收入从20万元提高到126万元。

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

“改进作风必须自上而下、以上率下。”习近平总书记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如今,浙江省、市、县、乡都建立了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通过领导干部以身作则转作风、下基层、办实事,带动社会新风正气不断充盈。

群众的事无小事,是海盐县通元镇雪水港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潜利民和村干部的座右铭。伴随社交媒体兴起,村干部走村联户也跟进到微信群。微信群服务小组,一个“出圈”的名称就此诞生。全村600多户居民,村干部分头“包干”到自己组群中。村民有事在群里发话,村干部快速响应。近日,村里一处污水管网受损,造成排水不畅,十余户村民日常生活受影响。村民在群里“@村干部”,村干部立刻到现场查看情况,并联系专业工人清污水、修设备,一周多时间就解决了问题。

以严实作风办实民生事,源于19年前的殷切嘱咐。2006年1月,习近平同志到海盐开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调研宣讲,雪水港村是其中一站。

“那天下小雨,习书记撑着一把雨伞,在村里边走边看,还与村民拉家常,询问他们的生产生活和收入等情况。”村民陈新祖说。随后在村里召开的座谈会上,他作为基层党员代表,和其他基层代表被安排坐在习近平同志的正对面。“习书记要求我们不念稿子,听听大家心里话,特别是多提问题和建议,我就大胆脱稿讲了,习书记听得非常认真。”陈新祖回忆,彼时,基层干部面对新农村建设重任,担心方向把不准、能力跟不上,“习书记的到来,给我们基层吃了一颗定心丸。他不仅亲自指导村干部怎么干,还把好作风带到了这里。”

2006年至今,雪水港村年集体收入增长了约8倍,有漂亮农舍、优美环境,还有农业产业园等现代乡村风光,更加宜居宜业宜游。

餐桌,一个作风的直观视角。习近平同志刚来浙江工作时,地方接待安排的都是桌餐,但桌餐费时又不容易控制菜量,他就提出改吃自助工作餐。当时有的地方不理解,习近平同志说:“这样既节省时间,又不浪费食物,还能更好地与大家交流。”从那以后,自助餐很快在浙江省全面推广开来,减少和杜绝了浪费现象,更是改进了干部作风。

正风有章,润物无声。

作风建设,要在引领。习近平总书记带头推进作风建设,不打折扣、不做变通,以实际行动诠释坚定信念。

“用钉钉子精神抓落实”

钉钉子。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常说的一个词。

“抓落实就好比在墙上敲钉子:钉不到点上,钉子要打歪;钉到了点上,只钉一两下,钉子会掉下来;钉个三四下,过不久钉子仍然会松动;只有连钉七八下,这颗钉子才能牢固。”他在《之江新语》中写道。

2013年2月,在中共十八届二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对钉钉子精神进行了详细阐述:“我们要有钉钉子的精神,钉钉子往往不是一锤子就能钉好的,而是要一锤一锤接着敲,直到把钉子钉实钉牢,钉牢一颗再钉下一颗,不断钉下去,必然大有成效。”

形象的比喻,蕴含真理伟力。

钉钉子才能见成效。在衢州,“企呼我应”涉企问题高效闭环处置机制深入人心。“‘企呼我应’平台推出后,和政府部门打交道更加清爽轻松。”浙江开化七一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余永松深有感触地说,去年公司启动上市计划,但因不了解流程踌躇不前。机会不等人!急切中,余永松试着联系“企呼我应”平台,没想到衢州市相关部门很快派工作组上门,“有专业人士全程指导,申请至少提速一年半。”

“‘企呼我应’平台统一派单,处理过程在线可见,如发现超时未办或二次投诉,纪委就启动督促提醒等措施,确保平台高效运行,引导干部担当作为。”衢州市纪委第一监督检查室负责人说。

时间回到20年前。“只是做做样子吧?”“会不会是一阵风?”十项规定刚出台时,在一些干部群众中有不同看法。

行动是最好的回答。杭州西湖会所的转型,还湖于民的变化,让市民和游客深切体悟到习近平同志的决心和力度。

这段时间,位于杭州太子湾公园内的湖畔居太子湾店人气很旺。北京游客刘克强和妻子每年都要来此光顾,“一杯茶、两样茶点,加上藕粉和水果,人均60多元的价格,就能一坐一下午。”湖畔居茶楼副总经理林峰介绍,茶楼的定位是大众化、亲民价,去年客流量达1.2万人次。

十几年前,这里曾是消费动辄上万元、专供少数人享受的高档私人会所——听涛居。

在浙江工作时,习近平同志了解到西湖景区有的公园里存在私人会所,就要求有关部门全部清理掉,把公园完完整整地还给公众。到中央工作后,习近平同志持续关注会所整治。2012年,中央八项规定出台,整治“会所中的歪风”被列入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2014年召开的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西湖会所”有关问题作出重要指示。杭州西湖景区30家高档会所陆续关停整顿,不仅刹住了奢靡之风,还真正实现还湖于民、还园于民、还景于民。

用钉钉子精神抓落实,推进作风建设更要钉钉子。

浙江省机关事务管理局公车中心车辆管理科科长张林,曾担任省委领导调研车辆司机。他回忆:“习书记到市县调研时,对地方层层陪同、到高速公路口迎送等现象很不满意,他要求省委办公厅设法改变这种状况,后来十项规定对此作出明确禁令。”习近平同志不仅要求浙江省委办公厅对作风建设相关制度的贯彻执行情况彻底督查,还向身边的工作人员和随行记者了解,有没有听说其他领导下基层时,地方上违反规定来高速公路出口迎接的?

一锤一锤接着敲,一年一年接力干。2007年2月25日,春节后首个工作日,习近平同志主持召开省市县三级联动的“作风建设年”活动动员会议,并对大兴学习之风,深化机关效能建设,改进工作作风,改进和规范公务接待,坚决刹住违规建设楼堂馆所的不良风气,厉行节俭、反对铺张浪费等六方面有关作风的内容进行再部署、再推进。

从抓“舌尖上的浪费”,到抓“会所中的歪风”“车轮上的铺张”,一个个作风建设的“小题材”,汇聚成党员干部作风转变的“大叙事”。“门好进了,态度越来越好了”“程序简化了,办事更便捷了”……人民群众感受到作风建设的显著成效。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作风问题具有反复性和顽固性,不可能一蹴而就、毕其功于一役,更不能一阵风、刮一下就停。

作风建设需要与时俱进、不断赋予新内涵。

实施村庄有机更新,管理2000余间出租房,与邻近18个村抱团发展产业……对武义县熟溪街道端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周柳月和其他村干部来说,时间弥足珍贵:少一分不必要的负担,就多一分实打实的发展。“从中央到浙江,实实在在为基层减负,让基层干部成为‘时间管理者’,我们干劲更足了!”她说。

紧盯“四风”新动向新表现,浙江在全国率先开展“指尖上的形式主义”专项整治。2023年,全省纳入专项整治的政务应用删减了64.1%,2024年又删减了16.6%,基层干部群众的减负获得感不断增强。

变化,正是驰而不息抓作风的生动缩影。

时光轮转,初心如磐。

“制定实施中央八项规定,是我们党在新时代的徙木立信之举,必须常抓不懈、久久为功,十年不够就二十年,二十年不够就三十年,直至真正化风成俗,以优良党风引领社风民风。”2023年1月,二十届中央纪委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的这番话,是“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的生动宣告。

这些年来,浙江始终坚持改革精神和严的标准,打好常态化纠、小切口治、深层次改、制度化防组合拳,从算好“经济账、法纪账、良心账”到推进“不能为、不敢为、不想为”,不断推动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贯彻落实。

岁月峥嵘,更觉大道如砥。

全省上下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扎实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统筹做好“学、查、改、促”四篇文章,大力弘扬“六干”作风,凝心聚力、干事创业,努力推动过去创造奇迹的浙江、现在示范先行的浙江、未来前景光明的浙江更加相融贯通,凝聚起潮起之江的恢弘气象。(浙江日报记者周咏南 翁浩浩 戴睿云 张熙锦)

来源:浙江日报

责任编辑:王瑞芳


信息来源:学习强国平台

原链接地址: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6328824418450647019&item_id=6328824418450647019&study_style_id=feeds_default&pid=&ptype=-1&source=share&share_to=wx_sin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