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下午,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与教务处、研究生院联合举办国际学生学历生教育质量提升专题会议。相关院系国际学生导师代表、教学教务负责人、研究生秘书及国际学生代表等40余人参加了座谈。这是我校首次召开国际学生学历生教育工作会议。
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院长任惠莲介绍了我校国际学生学历教育的基本情况、招生条件和流程以及交流学院、导师、二级培养院系、教务处或研究生院“四方联动”的招生机制。近年来,我校国际学历生增长较快,目前在册601名国际学生中,本科及硕博士学生占比达到73.4%,分布于各个院系,国际学历生培养也取得了一定数量的标志性成果。与此同时,人才培养的国际化也给国际学生培养体系、培养模式和教学管理制度等带来了新的挑战,需要及时研究和完善。从学校层面提高国际学生的整体规模和学历结构,也是推动我校“双一流”建设的要求。
会议邀请原北京大学对外教育学院院长张英教授和西安交通大学孟列素教授介绍国际学历生培养的经验。北京大学大力推行中国学生走出去与提升国际学生培养质量的国际化战略,严把留学生入学关,院系负责专业培养,实行中外学生趋同化管理,对外教育学院则致力于提高学生的汉语水平。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的留学生本科专业采取独立开班、全英文授课模式,国际硕博士学生与中国学生趋同化管理。国际学生的加入,对于提高中国学生的英语能力、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有积极意义,留学生也为学校和科研团队带来国际声誉,拓展了国际科研合作的范围。
我校中东所黄民兴教授、信科学院的陈莉教授、历史学院王新刚教授、化材学院关正辉教授也在会议中对国际化人才培养进行了经验分享。
中东所的黄民兴教授表示,留学生在国别研究领域具有独到的优势,巴基斯坦学生精通当地语言,又便于获取第一手资料,在相关领域具备产出高水平研究成果的优越条件。信科学院的陈莉教授分享了她的导师团队成员自发为国际学生开始英文课程以及引入国外慕课等经验。历史学院的王新刚教授指出,国际学生与中国学生培养的趋同化是大趋势,可以结合专业特点,摸索适合本专业的培养途径和方法。化材学院关正辉教授培养的博士留学生,取得了三年发表3篇SCI论文的好成绩。关教授认为,国际学生对团队成员英语能力提升有积极的作用,中外学生的文化交流,提升了团队的国际化信心。
学校职能处室负责人对相关政策做了解读,并对国际学生学历教育提出了殷切期望。
研究生院教学办公室王海波主任介绍了2010年我校留学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校发文件,建议各院系根据各自专业制定符合实际情况需求的培养方案和毕业要求,研究生院也将根据近期教育部学生司下发的文件对相关规定进行及时更新。
教务处李剑利处长充分肯定了我校留学生学历教育的成绩和国际学生营造国际化校园文化氛围的积极作用。他指出,国际学生的培养是大学的重要使命和责任,而师资的培养和储备是核心工作,应引起高度重视,对相关教师在工作量、课时量考核、职称评审资格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还可以通过设立教学成果专项课题等,促进高水平国际学生培养教学成果的产生,进而以其示范作用,形成由点到面的辐射效应。他建议借鉴牛津大学的书院制,交流学院与专业院系分工协作,构建具有西大特色的国际学生培养模式。他表示,学校将坚持“以学生学习与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抓住完全学分制改革契机,与交流学院和各院系一起探索国际学生培养的有效模式,促进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
会议气氛热烈,与会代表通过积极交流,在如何提升国际学生学历生教育培养质量方面达成诸多共识,这将有助于推动留学生教育工作的发展,助力我校国际化进程.